“暗物质” 人类文化中的黑暗与光明

By | 2018年10月12日

物理学家赋予各种宇宙规律的名字,有时候确实会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更加平凡、普通的难题产生共鸣。不过,在某些情况下,物理学家命名时选择的术语仅限于日常生活。这些情况触及了人类共享文化基础中更深层次的东西。有时候,物理学和文化无意识之间的碰撞会将我们带入神话般的广阔景观中。例如,生物学中的“交叉授粉”一词,无论如何都比不上“暗宇宙”带给人的震撼。

“暗物质”会触动人的神经。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会这样?

在提到暗物质时,尽管有人会提到弗里茨·兹威基(Fritz Zwicky)在20世纪30年代对星系团的研究,但事实上,是薇拉·鲁宾(Vera Rubin)在20世纪70年代“发现”了暗物质,当时她在研究螺旋星系的自转问题。鲁宾发现,相对于我们在星系中看到的物质而言,这些星系的自转速度太快了,但它们并没有四散分开。鲁宾的工作留给天文学家一个选择题:或者我们的引力定律是错的,或者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在拉动星系中的恒星,使它们在加速的同时不致散开。由于物理学家已经对引力定律投入了几个世纪的研究时间,因此几乎没有人会认同前一个结论。于是,天体物理学界转向第二个理论:太空中存在着另一种物质,我们看不到它,但它却能对我们能看到的物质施加引力。

这种“其他”物质或许曾被称为“隐形物质”,也可能被称为“看不见的物质”。关于它可能有许许多多种叫法,但天文学家最终将其命名为“暗物质”。正如艾拉·格拉斯所说,接下来人类文化历史中发生的一切,便是天文学家所“要求”的了。

在维基百科中,“虚构的暗物质”(Dark Matter in Fiction)清单中有47个条目。这已经很多了。然而,清单中绝大多数是科幻小说。有大量与科学无关的小说作品以“暗物质”为题名,而冠以“暗物质”之名的艺术展更是数不胜数。
我们可以继续列举,但很显然,问题还在那里:暗物质为什么能触动人的神经?

对人类来说,“黑暗”显然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复杂的概念。没错,在某种程度上,“黑暗”(Darkness)只意味着光明的缺失。但是,如果你严格坚持“光”在电磁学上的定义,你就会发现,“黑暗”一词也承载着更加深远的涵义。

“黑暗”和“光明”在人类文化中也扮演着非常基础的角色,在人类世界中最重要的故事——各种创世神话——中有着神圣的地位。圣经中的创世纪就是一个这样的创世神话例子,其中就写道,“深渊上一片黑暗”(darknes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)。未知的黑暗就是全部的存在,直到上帝说出那句话,于是便有了光。

当然,光明是很好的。

在琐罗亚斯德教(又被称为祆教或拜火教)的创世神话中,世界开始于阿胡拉·马兹达(Ahura Mazda)——古伊朗的最高神和智慧之神,生活在“无限的光明”中。当这位智慧之神用其所有光明创造人类世界时,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(Ahriman)拒绝奉上赞美。相反,他开始塑造一支由恶魔、女巫和怪物的军队,向代表光明的阿胡拉·马兹达发起战争。

如果这些听起来和你看过的任何奇幻、恐怖甚至科幻小说都有些相像,那绝不是偶然。琐罗亚斯德教的创世神话和其他类似神话不仅仅是古老、虚构的故事。相反,正如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·坎伯(Joesph Campbell)向我们揭示的那样,神话就像是人类想象力的宝库。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神话传说,来自各种不同的文化,跨越不同时代,却讲述了同样的故事,这是有原因的。因为这些是我们忍不住要说的故事。它们是非常基本的故事,以某种方式表达了人类——任何时代的人类——对世界的基本体验。

人类学家和比较神话学家克劳德·列维-斯特劳斯(Claude Levi-Strauss)在他的著名作品《生食和熟食》(The Raw and the Cooked)中宣称,人类意识的结构使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锁定为二元形态。从这一角度来说,“光明/黑暗”的二元性必须被视为不仅仅是电磁能量的陈述。相反地,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善与恶之间的紧张状态,也涉及到了无知与有知。正如18世纪赞美启蒙的禅宗和讚所说的,“从黑暗的道路走向黑暗的道路,我们在黑暗中徘徊”。难道我们不想从黑暗中挣脱出来,走向光明吗?这不正是现代民主历史上的肇始时期被称为“启蒙运动”的原因吗?

在人类的想象中,黑暗和光明出现在最真实的神话尺度上。它们是表达每个人所遇到的基本紧张关系的原型。考虑到这其中的根源之深,天文学家将最大的天文学谜团之一命名为“暗物质”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。毕竟,科学家在进入未被发现的造物领域时,也必须在同样的集体记忆中寻找灵感。现在你或许会觉得“暗物质”只是听起来很酷,仅此而已。但真正的问题是,为什么这个词听起来会比“隐形物质”或“不可见物质”更酷?这是因为,“暗”与善良、邪恶、神秘和启蒙等概念都有着非常基本的联系。即使是最坚定的理性主义者,在形容某种东西“黑暗”的时候,后背上也必定感受到些许凉意。

不过,词语、含义和意图可以是非常微妙的三重奏。当一位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取名为“暗物质”时,他们是否真的很清楚“善/恶”或“有知/无知”的二元对立?艺术表达的标志之一,是能够召唤出更加微妙体验“咒语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在人们的想象中,具有科学含义的“暗物质”一词可以在绘画、诗歌和戏剧中找到富有创造力的全新诠释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样的可能性也表明了人类对事物意义的创造能力。我们通过科学和艺术来呈现这个世界,而这两种方式都既会向前看,也会向后看。

因此,在涉及暗物质时,科学界对名称的选择和公众的反应之间,产生了更加深层次的共鸣。如果你把“暗能量”也考虑进去,并了解95%的宇宙是以“黑暗”的形式——暗能量和暗物质——存在,那这种与神话的联系就会更深。我们应该对诗人、剧作家和画家从这一宇宙学术语中汲取灵感源泉感到惊讶吗?一点也不。我们人类从神秘中诞生,并将最终回归到神秘中。尽管前沿科学在探索未知事物时显得最具体、最有技术性,但这些事物依然不为人所知。我们都希望从黑暗走向光明,这是人类一直的追求。

发表评论